国资委急召央企应对升值

时间:2006/4/17  访问:1997
     《财经时报》近日从一家进出口央企财务部门获悉,国资委专门召集进出口央企研讨如何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。
 

      此次研讨会主要从业务角度探讨如何规避汇率波动风险,参会企业普遍深感难有有效的金融手段避险,而国资委亦未将金融手段作为主要议题。

  在中纺集团(原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)财务部单文看来,单纯从事进出口的企业,现在采取避险措施的还不太多。

  对于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的衍生品交易,进出口央企目前运用比例很低。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国工艺”)财务部齐北振告知《财经时报》,“我们还没怎么做衍生品业务,因为其中涉及一些风险。此外,银行也没有主动来联系业务”。

  总体来看,进出口央企目前主要侧重于调整货币结构、产品结构、结汇、提价、多进口等措施。在衍生品业务上,除交易风险及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外,银行报价苛刻也是重要原因。

  衍生品交易比例低

  在这位人士看来,“银行在发国难财”。他痛陈一些银行在某些衍生品交易上的报价过于苛刻。

  近日,当美元对人民币汇价第一次临近8时,一家负责服装出口的公司与几家银行商谈外汇衍生品交易,希望能锁定7天以后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价格,但银行的要价是7.8,距他们的目标价8.0相差太远。

 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,银行报价的差异性在于人民币目前还不可自由兑换,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只能单向操作,无法通过双向操作规避风险,因此它们报价苛刻。

  据《财经时报》了解,中纺集团主要选择外汇套期保值等衍生品业务,但目前作用不甚明显。

  中国海运(集团)总公司(以下简称中海运)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上已采用期权方式,如美元和日元之间的期权。不过,所有衍生品业务运用资金比例不超过其外汇总量的3%-4%,这意味着,衍生品交易运用比例仍然很低。

  中海运结算中心副主任邵康英曾与宝钢集团相关人员交流过,获悉对方在衍生品业务方面也操作较少。

  在这些大型企业的财务人员看来,受限于操作经验和中国外汇政策,外汇衍生品交易实际上是在“与外资博弈”,且与外资“斗”的难度很大。

  据中国建设银行资金部有关人士透露,目前企业的外汇衍生品业务中,主要是采用远期结售汇来固定成本,外汇期权也会采用。相较而言,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用得比较少。

  调整外币结构和结汇

  中海运最近刚把1000万美元通过掉期的方式换成日元。外币掉期是进出口央企调整货币结构的一种方式。

  更普遍的手段是在结算时采用多种货币。一般来说,央企在与外商签订业务合同时就将结算币种注明。中国工艺以往在欧洲的出口业务主要用美元结算,现在很多已改用欧元。

  邵康英比较看好东亚货币。目前,中海运外汇组成中,美元仍占80%,欧元不到10%,港元和日元各占5%,韩元价值约2000万美元,另外还有加拿大元。

  结汇也是进出口央企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最有效手段之一。这种办法更适合以出口为主导的央企。

  据了解,外资银行已瞅准相关机会,它们通过一种“福费廷”业务,也就是将出口信用和融资结合,以给企业提前结汇提供机会。

  业务规避

  在国资委组织召开的研讨会上,主要探讨从业务角度来规避风险。其中,适当扩大进口是办法之一,这样可以消化一部分外汇。

  邵康英认为,在支出时也可尽量使用美元,以减少美元相对人民币不断贬值的损失。

  国资委还建议调整出口产品品种,多出口抗汇率波动的产品种类。

  提高报价很有用,但是提价的可能性小,因为外商一般不会接受。此外,在付款方式上,可以争取有利于出口企业的条件。比如缩短付款期限。

  通过提高价格和付款方式调整,中纺集团大约可以将人民币升值所造成损失的30%转嫁出去。

  在信贷方面,进出口央企也感觉有降低损失的渠道。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(集团)总公司近日向国资委提出,在买方信贷业务方面,希望中资银行以人民币贷款的方式,接盘以往买方从当地银行贷款得到的美元。

  不过,这一建议,国资委并无权力决定,最终还需中资银行来把握。

版权所有:北京国富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广东分所 粤ICP备10060629号 法律声明 | 您是第8314497位访客
>>